车企自研电池,终究是一场梦?
封面来源| 图虫创意 欢迎关注“新浪科技”的车企场梦微信订阅号:techsina 文| 贾宁宇 来源:Tech星球 近日,蔚来汽车“买矿”的自研终究消息,引发行业热议。电池 “十一”假期前,车企场梦蔚来汽车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Limited与澳大利亚矿产勘探和开发公司绿翼资源达成战略融资交易,自研终究共同推进其阿根廷卡塔马卡省圣豪尔赫San Jorge盐湖锂项目的电池勘探计划。 而在此之前的车企场梦今年5月,蔚来表示拟投资2.19亿元,自研终究要建从事锂离子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电池31个研发实验室,以及1条锂离子电芯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。车企场梦 无独有偶,自研终究广汽也瞄上了自研电池。电池与蔚来的车企场梦两亿“小钱”相比,广汽可谓豪掷千金,自研终究设立绿擎电池公司,电池项目总投资109亿元。同时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将投建电池生产基地,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、模组以及PACK系统,项目总投资36.9亿元。 再加上天工电池,魔方电池、弹匣电池、大禹电池,越来越多的车企,纷纷将手伸向了电池。 对此,行业人士不无担忧,从动机、可行性、收益等多方面分析来看,车企自研自产电池或将只能是一场梦。 车企自研电池的“如意算盘” 毋庸置疑,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,占到了一辆车成本的40%左右,电池的性能例如续航里程以及电池品牌等,已经成为了消费者买车的重要决策因素。自研、自产、自供,降低电池成本,甚至最后独立上市打出品牌赚一笔,是许多车企的“如意算盘”。 事实上,许多知名企业早就已经打着这样的“如意算盘”,撞了南墙并回了头。电动汽车的元老日产汽车,2018年就将旗下动力电池企业AESC卖给了远景集团,日产给出的理由是,希望从第三方购买低成本、高性能的锂电池。话外之音,AESC 并没有办法降低成本。 难道是因为日产汽车卖的不好?其实不然。在2015年,日产聆风全球销售就突破了20万辆,可当时特斯拉Model S的销量只有不到10万辆。再来看看国产车销量,直到2020年下半年,新能源私家车的市场才被真正打开,截至2022年1月,蔚来一共交付了17.7万辆,广汽埃安2021年交付了12万辆。 放眼国内,也是如此。吉利其实也是一位自研自产电池的先驱者,2018年,吉利科技就成立衡远新能源,其后更名为叫戈驰新能源,进行动力电池探索。但是很可惜,这家企业一直只能接吉利的小单子。2021年5月,衡远新能源还发布通告,就其生产的30万只左右的30Ah三元锂离子电芯公开销售招标,也就是大甩卖。这些电池搭载的车型销售不佳,而电池技术迭代又太快,卖不出去、库存压得时间越长越贬值,因此衡远也急于处理库存货。 再来看看汽车领域的另一头部玩家博世,2018年初就宣布放弃了自制电芯,集中精力去做BMS,博世认为外采电芯更为划算,并且给出了4个理由。现在来看,这4个理由精准地解释了,车企自研电池的不可行性。 首先,是市场层面,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进入到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中,宁德时代一枝独秀,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5%以上,8月已经接近40%;LG、比亚迪、松下形成第二梯队,市占率能够保持在10%以上;其他电池厂家是第三梯队,全球市占率都在5%以下。博世认为,此时投产电池单元,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,还要冒很大的市场竞争风险。 其次,是技术层面,目前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仍然很快,宁德时代自2019年推出CTP,已经迭代了多个版本,此次麒麟电池的问世,又将电池性能带到了新的高度。 可以预见的是,伴随着电池企业的加大投入,电池会在技术路线上多点开花,并在性能上继续提升,未来比拼的是技术研发速度,和研发的硬实力,例如人才、研发投入等等。博世认为动力电池新技术层出不穷,更新换代迫在眉睫。言外之意,对于电池的技术,博世介入已晚。 第三个是成本,从目前电池厂家的毛利率便可窥一斑。宁德时代这种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,毛利率上半年也只有18%,刚刚在港股上市的中创新航,从2019年到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.8%、13.63%和5.5%。而更多的电池厂处于不赚钱,甚至亏本的状态。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,想靠着几个GWh的规模进行降本?“无异于有点痴人说梦”。博世就坦言,利润空间十分有限,价格战一旦打起来,可以说赚不到几个钱。 最后是投资,就商业的本质而言,看中的是投资回报率,在回报率并不高的情况下,电池无疑是一项重资产投入。行业分析人士表示,“别看一个GWh的投入平均算下来在国内只要5个亿,配套的技术研发、工艺研发、设备研发、测试验证实验室、维保服务、回收服务等等,哪个都不比一条拉线投入小,要知道,现在电化学以及材料领域的硕士毕业生,起步年薪都到了30万。” 博世也表示,按照1T计算,如果市场占有率要达到20%的话,那么至少要投入200亿欧元(人民币约1400亿元)来购买电池单元的生产、检测、回收等设备。这笔钱对于任何一家零部件企业都不是小数目。何况一旦技术上出现革命性创新,那么前期投资极有可能打水漂。 “新入行者要赶超?除非是奇迹” 豪掷百亿的广汽放出豪言称,未来广汽埃安30%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,而70%的中低端电池则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。这一愿望和目标能否实现?不妨再来看看数据。 在现实中,即便在产业深耕多年,许多电池企业仍然没有达到全球一级电池制造商的标准。全球首个专注于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研究机构Benchmark,每年会对锂电池超级工厂评估并进行打分,涵盖全球近百家电池制造商,并最终分为Tier 1(全球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)、Tier 2(全球动力电池二级制造商)和Tier 3(全球动力电池三级制造商)。 此前,国内只有宁德时代、远景AESC入选全球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。直到近两年,比亚迪和欣旺达才加入到Tier 1。同样位于一级制造商的还有LG、三星SDI、SKI以及松下,这些企业中的无论哪一家,都有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研发基础。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,“新入行者要赶超?除非是奇迹”。现实是,国内绝大部分电池企业仍然处于二级和三级,足以看出高端产能仍然十分稀缺。 从当下来看,投入几个亿甚至百来个亿,就想造高端电池的可行性微乎其微,车企造电池只有一个可能性,就是造低端电池,不追求性能,不追求极致的一致性,回到发动机的老路,先造个6分电池出来降低成本。 但是问题在于,6分发动机在当时国外发动机十分昂贵的情况下还有利可图,车企如果没有年销售100万辆以上的规模,造6分的电池不可能省钱,或许去小厂采购还更便宜些,完全没有任何受益,自身又要背负沉重的资产负担,车辆卖的不好,还要考虑电池的库存问题,实在是白费力气。 虽然,恒大汽车的“买买买”战略已经成为了产业界的茶余饭后谈资,但是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量产,仍然印证了产业链背后的运行逻辑,以及现代工业分工合作的重要性。劳动者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技巧,因分工的专业化而不断提高,工作之间转换的时间损耗因分工而不断降低。因此,分工的发展驱动社会生产力和商业竞争力快速提升。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,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,产业链的强大,需要的是产业链上不同角色的玩家和企业,充分发挥分工效应,各自成为链上强者。如果造电池的去造车,造车的去造电池,陷入到无效投资的死循环,那带来的将是人力、资金、资源的极大浪费,看看海外的企业就聪明得多,国内企业实在不应该再做劳而无功之事。 “所谓车企造电池能降本,也就是骗骗外行的看似耀眼的肥皂泡泡。”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国家外汇管理局黄卉:2017年以来外管部门配合破获汇兑性地下钱庄案件上千起
- 专家:东航空难家属创伤可能长期存在,需持续的社会支持
- 穆迪、惠誉均下调融信中国的信用评级
- 人民日报评论:“智者不入爱河,手机壳点缀生活”
- 佩斯科夫:普京将不会参加戈尔巴乔夫下葬仪式
- 失事航班曾挂出紧急代码?是否公开旅客名单?已找到的黑匣子何时开展数据分析?发布会刚刚回应……
- 每瓶涨100元,五粮液核心产品上调建议零售价 专卖店、烟酒店等已换标价牌
- 美团:2021年外卖业务收入963亿元,同比增长45.3%
- 官方:重点对随意封控等问题开展整治!
- 手机大盘低迷,电竞赛道会是重要支点吗?
- 失事航班乘客亲属发怀念视频,遭网暴被迫道歉
- 餐馆消费支出增加 英国2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.3%
- 阿里巴巴受累投资单季净亏225亿 2022年底前完成港股主要上市计划搁浅
- 姚建明: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误区
- 新氧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2.4%,持续提升非手术领域竞争壁垒
- 中证报头版:两部门详解留抵退税 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发展
- 俄大使馆谴责:美方在纵容他们逍遥法外
- 东航回应是否公布旅客名单
- 证监会撤销两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业务许可
- 联合国安理会未通过乌克兰人道主义局势决议草案
- 搜索
-